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信息量巨大!工信部介绍“十四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来了(一)

发布时间:2025-09-10 17:47   点击量:8次

图片


9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副部长辛国斌、副部长张云明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如下。


寿小丽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

图片


寿小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继续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先生,副部长张云明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李乐成先生作介绍。


情况介绍

图片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李乐成


李乐成: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戮力同心、众志成城,顶住外部压力、经受风雨洗礼,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总体来讲,主要体现在6个“更加”。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5年来,我们的“国本”是不是更强了,“家底”是不是更厚了,各方面都很关注。2020—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大国重器顶天立地,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创新是第一动力。5年来,我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产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进入到“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建成运营,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填补了国内空白,泽布替尼等肿瘤治疗新药成为全球公认的“明星产品”,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数得着”“叫得响”的创新成果。


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20—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产业含“绿”量也在持续提升,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了643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


实数融合扩围增效,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我们“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5年来,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标杆引领向规模推广转变。智能制造成效明显,我们建成了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速应用推广,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赛场上跑起来”向“家庭里用起来”“工厂里干起来”进化。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我们全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生态构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步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产业基础薄弱问题逐步缓解,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稳步提升。深化多边合作,凝聚国际共识,同多国共同发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合作倡议》,有力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推动加快构建更具平等性、包容性、建设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大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了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我在这里先简要向各位朋友介绍这些。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很高兴回答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新华社新华财经记者: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请问工信部开展了哪些工作,进展成效如何?谢谢。


李乐成:谢谢你的提问。现代化的工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都占了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这些产业大多数是基础产业和民生产业,既是我们的竞争优势之所在,也是经济增长和群众收入就业的基本依托,还是培育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我们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老厂焕新颜”。“十四五”以来,支持的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传统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优质产品畅销全球,去年,我们有18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入选了世界品牌的500强,国货国潮品牌加速崛起。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我们聚焦发展迅速、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我们高能级的产业载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形成了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未来产业加力“生根”。我们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累计部署了“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十四五”期间,我国新涌现出了一批以重大技术装备为代表的国之重器,它们为超级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想问这些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情况如何,能不能介绍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如何努力打造更多的大国重器?谢谢。


图片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


辛国斌:谢谢你的提问。大家刚刚看完“9·3”阅兵,相信大家会感到十分震撼、无比自豪。重大技术装备被誉为国之重器,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自主创新、融合发展,实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培育带动了关键配套企业迅速成长,装备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不断优化,基础创新和先进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有力推动了强国建设、增进了民生福祉。


在推动强国建设方面,上天入地、钻山探海,“大国重器”多空间维度实现了突破。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已经取得了中国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预计年底前将有3架飞机交付使用;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九号仅用了3个小时就完成了太空的物资闪送;“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的深度胜利完成了钻探,“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在各重大建设工程中不断刷新工程掘进纪录,让天堑变通途。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自商业首航以来至今已经运营了140余个航次,接待中外旅客超过53万人次;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经正式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到1.1万米,助力我们的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


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从人间烟火到生命守护,“大国重器”稳稳支撑美好生活。新型农机装备筑牢当代粮食安全屏障。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1分钟就能收割600公斤作物,大幅度提高了夏收秋收的效率。电力装备充分保障能源的安全供应。单台大型风电机组每转一圈,就够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的用电;“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电机组单台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可以满足上千万居民的用电需求。先进轨道交通普惠大众便利出行。我们的复兴号CR450动车投入使用以后,运营时速可以达到400公里,我们从北京到上海只需两个半小时。高端医疗装备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腔镜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研制成功,大大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为患者减轻了创伤痛苦。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统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持续性、系统性地布局攻关任务,加快建设供需适配、优质高效的重大技术装备体系,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取得更多的优异成绩。谢谢。




华尔街日报记者:将AI部署到工厂对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竞争力未来有多重要?政府在鼓励制造企业采用AI方面发挥着什么作用?在工厂部署AI技术的需求与确保它不会最终摧毁蓝领制造业工作岗位之间,如何取得平衡?谢谢。


图片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张云明



张云明:谢谢你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发展态势良好。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AI手机、AI眼镜等终端产品加速普及,行业专用大模型落地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我们深知,对于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发展人工智能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下一步,我们将一手抓技术供给,促进“智能产业化”,一手抓赋能应用,加快“产业智能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一是做强产业供给,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业多模态算法、软硬件适配等技术攻关,加快打造高质量数据集,筑牢产业底座。推进智能体开发部署,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终端产品。


二是做优赋能应用,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任务。制定“人工智能+制造”转型路线图,发布实施制造业企业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培育一批赋能应用服务商,打造模型调优、数据治理、安全保障等“一站式工具箱”。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深度行”活动,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三是做大产业生态,分级分类推动基础标准、通用标准、赋能应用标准研制。加快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开源社区,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用好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汇聚资金、人才“活水”。推进大模型安全技术攻关,提升企业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防范能力。深化国际合作,高质量建设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等载体。


关于你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在推进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对部分重复性、危险性的岗位产生替代效应,但同时也将提高劳动效率和安全水平,更能催生大量新岗位、新职业,促进就业提质扩容。下一步,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充分挖掘人工智能在创造岗位、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潜力,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化时代的新型人才。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近几年,我国信息通信行业发展成效显著,5G应用已融入千行百业,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能否介绍一下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成就以及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谢谢。



张云明:谢谢你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们主要从“广覆盖、促协同、强赋能”三个方面,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进而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广覆盖”方面,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网络能力迈入“双千兆”。支持开展千兆城市建设,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级市达到千兆城市标准。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完成超过24万个重点场所移动网络的深度覆盖。网络覆盖通达“县、乡、村”。联合财政部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累计支持全国13万个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5G基站建设,架起农村地区共享数字红利“信息桥”“致富桥”。加快“宽带边疆”建设,助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459.8万个,千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


“促协同”方面,统筹各类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深化算网协同,实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我国在用算力设施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


“强赋能”方面,加快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转型。组织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生产领域,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超过2万个,一批“无人矿山”“黑灯工厂”“智慧港口”等新模式、新业态逐步壮大。消费领域,智能终端、电商直播、沉浸式购物、数字文旅等新型信息消费产品和模式蓬勃发展。公共服务领域,全国中小学实现100%互联网接入率。5G、千兆光网应用在500多家三甲医院落地推广,覆盖院前急救、住院治疗、康复出院等各个流程。


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进一步巩固基础网络全球引领优势,推进重点城市、热点地区5G-A网络覆盖,引导万兆光网从技术试点走向部署应用;进一步提高算力设施综合供给水平,引导算力设施布局优化,强化算力和网络协同发展,打造算力生态圈;进一步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打造新型工业网络,推进蜂窝车联网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谢谢。





运营商:安庆百科实业有限公司 招商电话:龙韬 18055660090 邮箱:aqbksy@163.com
电话:0556-5323113 传真:0556-5323811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开发区同安路239号 邮编:246005
Copyright © 2018 安庆百科实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702386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276号 技术支持 安庆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