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制造业。回顾2022年,安徽制造“成绩单”令人鼓舞、展望2023年,安徽制造“任务书”催人奋进。新年伊始,安徽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进取的蓬勃活力,各地加快制造业生产步伐,释放出经济发展的“强信号”。 合肥新动能势头强劲 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内,眼下,数百名工人奋战在建设一线,热火朝天。5.6万吨钢结构制作的绿色厂房整齐划一,一块块银蓝色光伏太阳能板平铺在厂房屋顶上熠熠生辉,现代化绿色环保的城市立面一览无遗。 短短一年多时间,一个年产100万辆智能纯电动汽车的智能制造区在合肥经开区新桥科创示范区正式起航。“未来,这里将围绕着智能纯电动汽车集聚一条完备的产业链,合肥经开区也将成为中国智能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心,并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争抢领先身位贡献力量。”新桥科创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2022年,合肥市实施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1个,同比增加19个;中创新航等8个百亿项目开工,新桥智能汽车产业园等5个百亿项目投产,比亚迪一期10个月整车下线,再次刷新“合肥速度”。新增规上企业368家、净增266家,创10年来新高。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8家、居全国第10位。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合肥市2022年累计建成5G基站1.8万个,获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实施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智改数转”诊断、企业上云3大行动,图聆工业云成为首个国家级“双跨”平台,新增国家级专业特色型平台2家,八成规上企业完成“智改数转”线上诊断。新增6家省级智能工厂、35个数字化车间,美的洗衣机成为全省第2家“灯塔工厂”。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60项、装备产品82款,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 合肥市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中提到,合肥要优化“16+N”重点产业链布局,加快壮大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集群,力争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成为第二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千亿”产业攻坚工程,电子信息产业迈上3000亿,新能源汽车产业跨上2000亿,光伏产业突破1500亿,装备制造产业实现1200亿,节能环保、集成电路、生物和大健康产业突破500亿。 六安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传统制造业不转型只有死路一条。”谈及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六安索伊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琼峰一针见血。 为此,索伊电器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以人工智能产业为重点,以智能化数字厨电为核心,积极发展产业物联网,创新产品销售新平台。推动企业由传统家电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 要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打好新旧动能转换攻坚战。2022年以来,六安市采取了果断措施,进一步强化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推动现有企业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实现“脱胎换骨”。围绕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绿色化、创新化“六化”方向,实施规模工业企业“老树育新干”工程,对全市规上企业实施的技改项目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在天通(六安)新材料有限公司,为进一步提升产线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企业2022年新建高性能软磁新材料绿色制造项目,新增7条自动化生产线,设备投入2.05亿元。“这个磨床通过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进行管控,可靠性更高,做出来的产品更洁净,整个班次的产能预计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5倍。”该公司生产厂长张昌龙表示。 2022年1-11月,六安市工业投资增长40.7%,高于全省20.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6.8%,高于全省37.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增长105.6%,高于全省56.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技改向来被誉为工业发展的“稳定器”与“加速器”。六安市实施“积树成林”工程,对新建项目建立落地建设库、竣工投产库、成长纳规库,去年1-11月,全市“积树成林”落地建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42个,新投产项目181个,84个项目成长为规上企业。实施“老树育新干”工程,引导传统工业企业技改升级,去年1-11月,全市353户工业企业实施技改项目468个、总投资624.2亿;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1家、数字化车间44家,市级智能工厂13家、数字化车间29家,推广应用机器人490台套。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六安将继续通过政策扶持牵动、智能改造撬动、补链强链拉动,推动全市传统工业提档升级,让传统工业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 池州工业增速领跑全省 连日来,位于池州经开区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内的安徽百强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足马力忙生产,公司上下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该公司总投资超15亿元,主要生产5G、HDI高密度多层高端线路板,主要客户群为富士康、烽火科技、亚马逊等大型上市公司。去年10月份正式投产以来,截至去年12月底,营业额已达到3000万元。 工业增加值增速代表一座城市工业发展的“底气”。近年来,池州市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强市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1-11月份,池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增速全省第一。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尤其新兴产业的支撑。2022年1月-11月,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8.8%,均位居全省前列;省级半导体产业基地产值增速稳居全省前三,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如今,新兴半导体产业、装备新材料产业、新型轻合金产业等名词在池州是高频次出现。池州市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明确了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八大新兴产业,实行“八个一”推进机制,每个产业成立一个由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担任群长、副群长的工作专班,制定一个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编制一个产业发展规划,绘制一张招商地图,建立一个重点项目库,培育一个商协会,牵手一个智库(高校院所),每年形成一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推动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新材料1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和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3个以上300亿元级产业集群。 今年,池州将继续推进产业强市,预计实施市重点项目455个,完成投资525亿元;同时重点推进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60个,完成制造业投资260亿元;新增“五上”企业215家,新增专精特新“冠军”企业3家以上。 芜湖协同创新稳步提升 1月4日下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土地成功摘牌,成为松江土地新年“第一拍”。此次摘牌为芜湖市“科创飞地”建设开启新篇章,也为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奠定基础。 该项目借助上海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集聚优势,发挥芜湖产业特色鲜明、要素联系紧密优势,吸引汽车及其零部件、智能装备机器人、通用航空领域内的在芜重点企业及上海优秀创业团队入驻研发,在5G互联网、智能驾驶等关键细分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高端研发创新资源加速向松江集聚,引导企业生产制造向芜湖集聚,探索“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研发在上海、转化在芜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芜湖”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作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芜湖市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前不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首次发布《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2)》,并重磅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榜单,芜湖市进入榜单,居第27位。 无独有偶,2022年11月底,赛迪顾问也发布了《2022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在这份榜单中,芜湖市凭借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实力挺进了50强之列,制造业已然是芜湖立市之本、强市之要。芜湖以安徽省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2.9%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制造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制造业彰显着城市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芜湖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4个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10个新兴产业。 目前,芜湖正在围绕十大产业链推深做实“双招双引”,全面提升投资规模和发展能级,聚焦增强科技支撑,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引领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