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和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二)

发布时间:2021-09-13 08:39   点击量:4990次

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3年)



为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强省,助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网络支撑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提质、降本、增效为重点,以拓展融合创新应用为路径,以筑牢网络安全体系为保障,推动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本链、政策链“多链协同”的产业生态,高标准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全面赋能制造强省,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新的动能。


(二)发展目标。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建设量质并进,新模式、新业态大范围推广,对全省工业经济的引擎带动作用凸显。


——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善。5G网络全面部署,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重点行业普遍建成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在皖落地。5G基站建设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平台建设长足进步。培育3家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0家行业型、专业型、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100家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融合应用加速普及。新建800个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10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开展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技术改造,重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新模式应用普及率超过30%。


——赋能中小企业成效明显。推动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服务商,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新增“皖企登云”企业2万家。面向3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展工业互联网素质提升培训。


——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省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全省100家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形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安全综合解决方案。


——生态体系更加健全。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发挥行业协会、联盟作用,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联合体。


行动步骤


(一)网络体系强基行动。


1﹒推进工业互联网外网建设。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升级省级骨干网络,加快推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网络改造。大力支持合肥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争取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在皖布局。鼓励建设5G、高精度定位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网络新技术向工业互联网领域落地应用,推进企业内外网络互联互通。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实现5G和千兆光网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铁塔公司、各基础电信企业,各市人民政府)


2﹒推进企业内网改造升级。支持工业企业运用5G、TSN(时间敏感网络)、工业PON(无源光网络)等新型网络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探索在既有网络上升级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支持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优化企业内网络架构,提升内网的低时延、高可靠、确定性能力,推动信息技术网络与生产控制网络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各基础电信企业,各市人民政府)

图片


(二)基础支撑增强行动。


3﹒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引导省内行业龙头企业、通信服务企业联合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联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加大标识解析核心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创新力度,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应用,加快解析服务在行业规模应用,促进跨企业数据交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质量管理水平。实现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亿。(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市人民政府)


图片

4﹒推进工业大数据能力建设。推动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优化工业数据集、工业算法、算力的综合布局。建立健全工业大数据共享机制,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算力资源,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云资源租赁等服务。依托江淮大数据中心,建立江淮大数据中心工业大数据分平台,面向政府提供工业经济和产业运行监测指挥等服务,面向行业提供数据管理能力提升、工业资源共享、解决方案推广等服务。(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省通信管理局,相关市人民政府)

图片


(三)平台体系赋能行动。


5﹒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平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技术领域优势,支持省内重点头部企业与省内外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制造业企业强强联合,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型平台。加强平台设备接入、知识沉淀、应用开发等支持能力。引导平台持续迭代创新,扩大接入规模,深化工业资源要素集聚,提升平台应用推广和运营服务水平,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型双跨平台。(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通信管理局,各基础电信企业)


6﹒打造行业型和专业型平台。以省内重点行业为突破口,支持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新型制造业生态系统,推动行业数据流通和开发利用。围绕特定工业场景,打造一批基于声音检测、视觉检测、知识图谱、物联网感知、工业仿真、区块链、数字孪生、标识解析服务等新兴信息技术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省国资委,各市人民政府)


7﹒打造区域型平台。聚焦省内制造资源集聚程度高、产业转型需求迫切的地区或园区,鼓励建设区域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平台资源及区域服务能力整合优化,提升产业链和区域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产品创新力,推动平台在“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区落地,促进区域内中小企业“规模化”数字化转型。(责任单位:各市人民政府,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图片

8﹒建设企业级平台。支持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工业企业打造企业级平台,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售后全环节信息化应用,实现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采集、感知和集成应用,建立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经营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服务类平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以平台数据为支撑,帮助企业实现工艺流程改造和要素优化配置,降本增效,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9﹒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上云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上云的认识水平和应用能力。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和云服务资源池,鼓励和支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云服务商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场景,开发中小企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云化改造,推动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图片


(四)数字化转型提升行动。


10﹒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要手段,深入推进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每年滚动实施1000项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引导推动2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全面升级。开展智能制造专项行动,积极引导企业智能化升级,加强智能制造装备(含工业机器人)在机械、汽车、家电、电子、食品等行业的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以上,工业人工智能应用100个以上。(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11﹒加强企业数字化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对照国家数字化转型新型能力体系标准、工业数据分类分级指南等开展对标、评估、诊断,强化数据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数据集成应用能力,通过经验总结和案例推广,在各行业形成具有示范和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通用解决方案。(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图片


(五)融合应用创新行动。


12﹒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支持企业将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VR/AR、北斗、量子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多个生产核心和外围环节的优化提升或创新突破,建设5G全连接工厂。建成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一批“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的示范推广,辐射到能源、交通、医疗等更多实体经济行业和领域。(责任单位:省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工作组)

图片


13﹒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推广。


智能化制造。鼓励企业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力度,全面提升研发设计、工艺仿真、生产制造、设备管理、产品检测等智能化水平。


网络化协同。支持企业间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技术、数据、模型、知识等资源共享,发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共享制造、分布式制造等新模式。


个性化定制。鼓励家电、家具、服装、食品等行业企业基于用户数据分析挖掘个性需求,打造模块化组合、大规模混线生产等柔性生产体系,推广需求驱动、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等新模式。


服务化延伸。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设备预测性维护、装备能效优化、产品衍生服务等模式。培育一批在设备预测性维护等领域具有全国领先技术水平和影响力的专业服务商。


数字化管理。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打通内部各管理环节,打造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可视化管理模式普及,开展动态市场响应、资源配置优化、智能战略决策等新模式应用探索。培育一批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成效明显的企业。(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图片


14﹒利用工业互联网提升安全生产。聚焦本质安全水平提升,针对原材料、危险化学品、矿山、民爆、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领域,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及评估体系。遴选一批面向安全生产领域的优秀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在行业内推广。建设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平台,基本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切实提升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应急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六)融通应用深化行动。


15﹒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促进生产制造领域共享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重构产业组织模式,降低中小企业创新转型成本。鼓励大企业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工业互联网领域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在基地落户,为小微企业及创业者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16﹒加快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实现农业精准作业、精准管理,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支持有能力的农业装备企业探索装备制造、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引导服务业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先进生产模式、资源组织方式,创新管理和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营销链等一体化整合,用数据驱动价值链转型升级。(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图片


(七)技术能力提升行动。


17﹒加强新兴技术应用攻关。充分发挥我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围绕底层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使能技术等开展攻关,推动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质量追溯、维护检修等领域的应用。运用智能传感、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带动提升工业装备、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打造智能网联装备。(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18﹒加快工业APP解决方案培育。鼓励重点行业企业建设行业通用工业APP和企业专用工业APP。鼓励工业互联网供应商面向重点行业与典型场景,打造和推广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工业互联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和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图片

19﹒推动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省内人工智能企业、工业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编制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形成工业互联网细分领域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体系建设和行业解决方案,系统推进标准应用示范和行业推广。(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图片


(八)安全保障强化行动。


20﹒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分类分级管理,明确企业安全责任要求和标准规范,督促企业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徽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打造安全感知、监测、预警、处置、评估体系,构建覆盖全省的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力。建立威胁信息的共享、通报、处置等联防联控机制,开展态势研判、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发现、整改网络安全隐患,提升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


21﹒提升网络安全支撑和防护能力。推动设备制造商、自动化集成商与安全企业加强协同创新,打造具备内嵌安全功能的设备产品。支持合肥高新区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建设,集聚省内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力量,打造公共安全产业集聚基地。支持省内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企业和服务商加快网络及数据安全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强化企业自身防护,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建设集中化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能力。督促标识解析系统的建设运营单位同步加强安全防护技术能力建设,确保系统安全运行。(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各市人民政府)


(九)生态体系构建行动。


22﹒构建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体系。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和重点行业需要,开展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和体验中心,开展新技术、新模式应用验证,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体验环境。收集梳理全省工业互联网重点需求,动态发布工业互联网场景清单,促进供需对接,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和壮大一批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商。围绕工业互联网各体系及领域,在全省开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培育遴选工作,分行业分区域宣传推广。(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数据资源局,各市人民政府)

图片


23﹒开展示范基地建设。鼓励省内基础较好的产业园区聚焦主业,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融合创新引领能力,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引导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打造一批协同效应显著、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鼓励各地建设“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探索具有地区及产业特色的发展模式。(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各市人民政府)


24﹒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鼓励各地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工业互联网优秀双跨平台企业、解决方案服务商来皖落地。加强与沪苏浙在工业互联网全方位深度合作,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各类资源要素聚合平台,共建共享长三角工业互联网服务资源池,探索建立统一的服务商和高端人才的遴选及互认机制,共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助力打造数字长三角。(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人民政府)


运营商:安庆百科实业有限公司 招商电话:龙韬 18055660090 邮箱:aqbksy@163.com
电话:0556-5323113 传真:0556-5323811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开发区同安路239号 邮编:246005
Copyright © 2018 安庆百科实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7023864号-2 皖公网安备 34080302000276号 技术支持 安庆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