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十三五”以来,安徽为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日前,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牛弩韬就安徽大力发展制造业,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接受新华网采访。
当前,安徽制造强省建设正处于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机遇叠加升级,安徽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于一体;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四大优势”更加突出;“铜墙铁壁+芯屏器合+大智移云+集终生智”四大动能接续迸发;科教资源+创新平台成为“关键变量”。
安徽先进制造体系“协同成势”。坚持智能化引领,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2.1万台,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3万项,总投资超过2万亿元,更新设备121万台套,省级补助资金对设备投资和技改投资的拉动效应达1:24:50,培育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70个;围绕数字化升级,建成5G基站3万个以上、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9个,“皖企登云”企业过万家,1400多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评定,居全国第4位;推动绿色化转型,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行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0%,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年均增长近20%。
平台发展体系“多极支撑”。创新平台提质,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1家,总量均位居全国前列。首批实施“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76项;培育认定“三首”产品355项;展销平台增效,携手央视创新打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高端平台,累计收看超过300亿人次。
企业梯队体系“融合共生”。创新创业育主体。市场主体达到587.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156万户;规上企业近2万家,千亿企业达4户,百亿企业达36户。
专精特新强主体。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18户,75%是高新技术企业,户均发明专利5.7个,以占规上企业1/7的数量,贡献1/4利润和税收,上市企业达37家、占全省28.68%。
精心服务解难题。国家创新服务企业“三直机制”(宣贯直通基层、融资直击痛点、政策直达企业),2020年与省内6家银行投放贷款超1900亿元。为2.8万余户民营企业清理欠款142.2亿元,清欠工作第三方评估满意度全国第一。
企业为本强主体。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省里将召开一个大会,即全省百家优秀民营企业、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大会暨企业家大会;出台一个文件,安徽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创新驱动强动力。我们主张把实验室建在高校,聘用国内外优秀退休工程师,建立“创新飞地”“离岸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平台,运用信息技术驱动企业创新。建立健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机制,高标准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用好“三首一保”激励政策,努力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数字赋能强智造。以数字创造消费,C2M模式让企业直面市场,让消费直连需求;以数字服务网链,让产业链由单链变成网链;以数字驱动智造,“点线面”布局智能制造,“十四五”计划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0家、工业互联网平台200个、“皖企登云” 企业3万家,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4万台以上。
品质引领强供给。我们将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每年培育安徽工业精品100个、省级新产品500个;通过创新思路、政策引路、质量筑路、品牌开路“四路”并进,打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平台,让产品“一上就火”、畅销全国。
融合共进强链条。安徽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把握制造业这个重点、产业这个载体,携手沪苏浙,扬皖所长、培优做强,加快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协作互补;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实施产业发展协同融合工程,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网络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坚持“龙头+配套”“基地+基金”,支持龙头企业构建开放式“双创”平台,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