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三山三江二湖”优势,推进生态省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42.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使安徽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战略节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链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战略力量。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推进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43.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国家全域、全类型的用途管制制度,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完善绿色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绿色建筑。实施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制定实施我省二○三○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重点领域减煤,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防止出现上马高耗能产业冲动强烈问题。
44.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措施,制订实施一批地方排放标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消除劣Ⅴ类水体和城市黑臭水体,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突出抓好江河源头区和现状水质好于三类江河湖泊的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高度重视新污染物治理。组建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
45.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编制实施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强化河湖长制,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把“新安江模式”推广到全省重点流域和森林、湿地、耕地、空气等生态领域,完善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实施环巢湖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水平建设环巢湖湿地和骆岗生态公园,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大力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支持两淮等采煤沉陷区、马鞍山等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落实耕地休耕轮作制度。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46.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健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完善林长组织体系,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林长制度,健全基层林长履职机制,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加强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开发和联防联治。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林业产业集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提升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
47.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与多元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节水行动,提高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效率,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推广节地模式和技术,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落实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健全矿产资源保护利用、监测评价和统计制度。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推广“生态美超市”。
十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区域市场,参与国际合作,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48.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用好更大改革自主权,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开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特别清单,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加强与国内国际先进自由贸易试验区交流合作,加强与全省经开区、高新区协同配合,推动合肥片区带动江淮、辐射全省,芜湖片区带动皖江、辐射皖南,蚌埠片区带动沿淮、辐射皖北,启动建设联动创新区。全面提升综合保税区、海关进境指定监管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出口产品公共海外仓、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功能。大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贸易高质量发展、金融对外开放和科技金融创新,形成更多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
49.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功能和覆盖面;加密“一带一路”沿线航班,推动阜阳、九华山、芜湖宣州等机场口岸开放。巩固扩大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加强与俄罗斯特别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推动与德国经贸人文交流。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行业优势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重大基础设施。深化与重点国别(区域)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学教育合作。健全“一带一路”投资合作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提高境外安全保障和应对风险能力。落实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内城市间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进制造业合作发展、生态旅游圈联建共享。做好对口援藏、援疆工作。
50.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外贸产业集群。支持合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开发园区改革创新,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亩均效益”评价,探索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创建国际合作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支持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打造一批千亿元级开发区。扩能升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快递类海关监管场所,加快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中德、中韩合作园区加快发展。聚焦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围绕中东欧、德国等重点国别(区域),筹划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及“六百对接”活动,办好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声博会、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中国华药会、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等展会。支持各地依法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进“徽商回归”。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合作交流领域,推进海峡两岸(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产业转型转移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侨梦苑建设。加强与外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友好往来。
十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高民生工程精准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51.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新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薪酬激励机制,落实国家有关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健全以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展慈善事业,培育江淮慈善项目和品牌。
5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专项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设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开展“技能安徽”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技工大省向技工强省转变。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5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支持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创建安徽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提升老年教育种类和品质。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探索双元制和学徒制。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学科,积极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依托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打造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加快提高省属高校办学水平。加快培育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实施安徽省智慧校园示范区工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5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年金运行制度。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稳步推进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有序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探索建立多层次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快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资金+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健全城乡困境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55.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安徽行动,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统筹推进传染病、重大疾病、职业病危害防治,推进医防协同创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加强标准化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创建一批国家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加强村医队伍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预警机制,构建“1+5+N”重大疫情分级分层分流医疗救治体系,加快建设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区域性传染病救治中心,加强药品和疫苗科研攻关,提升药械检验检测能力,强化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提高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等制度。推进智慧医院创建,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和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北华佗、南新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十大皖药”品牌,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全省人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56.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57.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深化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政法领域智能化建设,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实施社区现代化治理工程,建设“智慧社区”。
十四、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国家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58.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落实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分领域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完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国家安全法规制度体系,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省人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9.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源安全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完善地方金融监管规则和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60.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铸安”行动,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煤矿和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强化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以“四启动一建设”、新一轮“一规四补”为抓手,推进长江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淮河中游综合治理、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长江重点洲滩圩垸居民迁建、江巷灌区、长江重点湖泊防洪治理、华阳河等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快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继续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新建水库、水库移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发展巨灾保险,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61.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巩固拓展信访突出问题“深督导、重化解、促落实”专项行动成果,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各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健全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作用,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建设维稳态势监测预警平台,提高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完善平安建设实体化运作制度机制,加强平安安徽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
十五、全省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强大合力。
62.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化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并完善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坚决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政治要件的贯彻落实,深入推进“三查三问”,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教育引导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格按照“六选六不选”用人要求,深入推进“三案”精准管理,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切实为基层减负。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巡察,推动党内政治监督谈话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63.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拓宽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渠道,健全代表议案建议交办、办理和督办机制,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健全用好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协商方式,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对台、港澳、外事和侨务工作,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推进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统一,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64.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省域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动态调整修订和监督考核机制,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党中央及省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省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省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书写扎实践行“两个坚持”的新篇章,展示奋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新成果,绘就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新蓝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安徽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