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罗文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程连政,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睿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起来看详细内容
↓↓↓
主持人章蓉生(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了帮助大家及时了解政策精神,我们今天邀请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罗文杉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程连政先生、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陈睿先生,请他们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罗文杉先生作介绍。 罗文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我省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25〕4号,简称《实施意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实施意见》相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先发地区先进经验,结合安徽实际,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的制定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落实国家部署。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简称“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同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制定《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国家部署、推动我省两业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是增强发展动能。我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正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必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制造+服务”“产品+服务”实现差异化竞争,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施意见》系统提出了融合路径,着力推动服务型制造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质扩量,打造融合产业生态,培育安徽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突出安徽特色。基于我省产业规划和发展现状,突出部分重点产业,明确具体融合路径,通过培育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打造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建设服务型制造集聚区等举措,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两端协同发力,推动深度融合发展。 《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探索两业融合路径。围绕我省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提出推动制造业和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平台服务、质量服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融合以及推动制造业企业发展衍生服务等7条融合具体路径。 二是拓展重点产业应用。涵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新材料、智能家居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推动两业融合模式在基础较好的产业应用,向其他产业延伸推广。 三是优化两业融合生态。包括培育融合主体、打造应用场景、夯实数智基底、强化人才支撑、深化供需对接、建设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充分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统筹制造强省建设等资金、集聚各方力量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7年,培育超60家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打造100个左右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建成15个左右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协同联动,加快组织落实《实施意见》,推动我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延伸,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赋能制造,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为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谢谢大家! 章蓉生:谢谢罗文杉副厅长的介绍。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提问,提问前请举手示意,并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近期,上海、湖南等省市也出台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相比来看,安徽省《实施意见》有哪些特点? 罗文杉:感谢您的提问!我省《实施意见》起草过程中,充分借鉴了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立足我省产业发展实际,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务实举措。《实施意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聚焦重点区域。为推动我省两业融合先行先试,打造支撑我省产业升级的载体平台,《实施意见》创新提出建设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简称“集聚区”)。集聚区以县(市、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为创建主体,通过应用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汇聚要素资源、培育市场主体,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 二是聚焦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密集度高,是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主阵地。2024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3.6%,为两业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实施意见》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9个我省发展基础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两业融合重点模式在相关产业加速应用。 三是聚焦生态打造。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关键在于打造融合产业生态。《实施意见》提出强化融合主体培育,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强调要夯实数智基底、强化人才支撑、深化供需对接,着力构建融合主体蓬勃发展、要素流动高效顺畅、产业协作紧密有序、支撑保障全面有力的产业生态。 市场星报记者:检验检测认证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在发挥检验检测认证的高技术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作用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睿(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大力引育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加速推进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检验检测机构1856家,年营业收入172.6亿元,29户大型机构收入超亿元,325家机构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国家和省质检中心数量增至109家,招商检测、伊狄达等知名机构入驻安徽,省内一批检验检测机构获评“皖美品牌”“政府质量奖”“优秀现代服务业企业”等荣誉,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开展质量强链行动,加快打造与先进制造业发展适配的检验检测认证现代生产性服务体系。 一是引育技术资源。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招引和培育一批服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等领域的高水平检验检测机构;推进在建整车检测等项目建设,拓展CMA、CNAS等资质,加快投入运营;充分利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内部实验室资源,支持其转为第三方机构,面向全产业链提供检验检测服务。 二是提升服务能力。支持检验检测机构瞄准前沿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修订,协同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质量技术问题,提升技术服务供给水平;推进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国家质检中心转企改制,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化发展水平,打造高能级技术服务平台。 三是助企质量提升。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中小企业质量素质提升行动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组织技术专家入企入园开展帮扶活动,帮助中小微企业提升质量水平和质量竞争力;优化质量认证供给,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和国际产品认证三年行动,助力制造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深化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支持我省企业获取碳足迹标识认证和直接涉碳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推动碳足迹管理能力提升,促进先进制造业绿色转型。 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记者:《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强化人才支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职能部门,请问今年在夯实两业融合人才支撑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 程连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推动两业融合发展,持续加大行业人才引育力度。今年以来,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新建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3家;鼓励技工院校开设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专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新增行业技能人才4.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为契机,努力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撑。 一、加大“两业”人才招引力度。一是坚持需求先行。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新材料等“两业”重点产业和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分析,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提高人力资源服务要素供给效率。二是开展专项招聘。举办2025年“招才引智高校行”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企业、“江淮职通车”等专场招聘活动,助力“两业”融合重点产业人才招引。三是突出以赛引才。通过创业安徽大赛、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平台,招引“两业”领域人才来皖创新创业。 二、强化“两业”人才技能培训。一是加强技能培训。在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中,将“两业”领域作为重点,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数字工匠倍增等专项培训计划,支持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二是开展联合培养。支持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龙头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共同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三是拓宽补贴范围。将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无人机驾驶员、半导体芯片制造工等近60个“两业”领域相关职业(工种)纳入培训补贴目录,最高给予2400元培训补贴。 三、完善“两业”人才评价机制。一是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双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创新创业,其中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可参照人才市场价格,合理确定报酬。二是优化职称评审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两业”领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纳入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三是推动企业自主评价提质扩面。支持、指导“两业”领域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优先支持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 四、优化“两业”人才服务保障。一是纳入支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两业”领域人才纳入引进计划,优先推荐申报相关项目,支持参加人才研修、疗养、沙龙等活动。二是及时进行人才认定。将“两业”领域高层次人才纳入分级分类认定范畴,及时落实人才服务清单事项。三是认真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开展“送政策上门”“送服务上门”,帮助“两业”领域企业解决人才引进过程中的困难和诉求,对人才及时提供子女入学、看病就医、交通出行等相关服务,让人才安心创造、专心创新、舒心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实施意见》提出建设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请问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罗文杉:感谢您的提问!《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7年,创建15个左右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我们希望以服务型制造集聚区为载体,推动两业融合在重点区域先行先试,打造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高地,引领带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围绕推动集聚区建设,我们下一步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制定建设导则。借鉴浙江、广东等先发地区先进经验,制定《安徽省省级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导则》(简称《导则》),明确集聚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创建条件、申报程序、评估管理等要求,为集聚区申报、遴选、建设提供指引。《导则》正在履行相关必要程序,拟于近期正式印发。 二是开展集聚区遴选。《导则》正式出台后,我们将印发通知开展集聚区遴选工作。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或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自愿提出申请,经市工信局初审后,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专家评审,确定集聚区创建名单。集聚区遴选将重点考察制造基础、服务能力、市场主体培育、生态建设、支撑保障等方面。 三是推动集聚区建设。坚持谋育并举,分行业分领域组织服务型制造宣贯诊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双招双引”,组织产业供需和要素对接,打造制造服务一体化产业生态。我厅将统筹省制造强省建设等资金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建设予以奖补,重点支持培育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打造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等,并适时组织集聚区建设情况综合评估。